当前位置: 首 页>品牌故事>中国

千好名茶:与罗汉和先生谈茶论道

  1998年罗汉和先生创办汕头市长盛行百货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为潮汕连锁超市“罗长发购物中心”、“罗长发配送中心”及“千好茶业有限公司”, 随后品牌升级为“千好名茶”商标,目前“千好名茶”已成为拥有“一所、两馆、三基地”综合性规模化茶企。(一所:千好茶叶技术研究所;两馆:自主品牌的千好茶馆、工夫茶博览馆;三基地:千好生态茶园基地、生产加工基地、茶学培训基地。)

    罗汉和先生在经商同时,不忘弘扬潮汕优秀茶文化,以“和”成天下。

千好茶叶——和之道 
——与罗汉和先生谈茶论道

一、“和成天下”,一杯茶一部浓缩的文明史

  在千好潮汕工夫茶博览馆有个汕头较大的水平壶,壶藏乾坤,有容乃大,三点一线,长7米,高6米。下为风炉,恰似正在熊熊燃烧,候等佳人骚客。中国茶圣陆羽则白衣飘飘,有书在手神思悠然。茶圣旁边,是陈香白先生题写的“和”,极为酣畅淋漓。中国的高智慧是“和成天下”,“和”是茶文化的灵魂,几千年的中华民族能够久盛不衰,跟“和”有莫大的关系。如果能够把“和”的每一笔理解透彻,那么离人生的大道也就不远了。

    罗汉和先生身上有着“和”的魂魄,笔者曾多次流连于他所开设的千好潮汕工夫茶博览馆,不单可了解潮汕文化的典故,更可以了解到工夫茶文化。据罗总介绍,中国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中国人喝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对工夫茶多有记载自唐朝以来,陆羽编著的《茶经》,就是中国l较早的茶文化论著。据资料记载,唐朝饮茶成为一种习惯,据说与佛教相关,因此有茶禅一味之说。唐朝主要以煮茶为主,过程比较繁琐。宋朝喝茶非常鼎盛,品式繁多,流行斗茶,有煮泡法碾泡法。明朝时候,进贡到皇宫的茶都要做成龙凤饼,工序复杂,喝的过程也有特别多的讲究。朱元璋有感于喝一杯茶太繁琐了,于是改成撮泡法,接近现代人的喝茶习惯,工夫茶的雏形也就产生了。沏茶的姿势,从明朝到清朝逐步演变,终形成一套茶礼仪。清朝宫廷不仅宴会用茶,而且还用茶招待外国使节,如今则有茶话会。在现代或许有人质疑喝工夫茶都在喝大众杯,怕交叉感染,孰不知工夫茶其中有一环节每喝一杯,主人都用开水烫洗茶杯,喝完了茶,茶主人还精心清洗茶具。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历史和未来总会有一条脉络贯穿,博览馆就希望讲述这些故事,鉴古知今,让大众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特别是80、90后的年青一代,更应该普及,让他们认识茶,喜欢茶。
    潮汕的工夫茶文化博大精深,塑造着潮人的气质,罗总深有感触地说:”潮汕有工夫茶文化的地方,就是讲道理的地方。”他告诉笔者,一个小孩,如果能够沏好一杯工夫茶,就会把其他事做好。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沏茶的过程确实是一个内省的修炼过程。沏茶前需要做器皿准备,包括炉、茶具、水、茶叶等;沏茶前先要烧杯热罐;沏茶过程有一系列的程式,历史典故;而后沏出来的工夫茶每一杯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心,表达了公道自在人心的思想。听罗总的诠释,笔者仿如醍醐灌顶,也明白了为何他在任何时候都是温文尔雅,不焦不躁,原来茶道即人道,正是长期的熏习,才造就他的平和气度。“圣人为能和”,明经纶则效圣贤呀!
    潮汕有三宝:潮绣,潮汕工夫茶,潮剧。私营企业极少人会将三者结合在一起,但这些精细的民间艺术恰好共同反映了潮汕的文化特色:精致,以及潮汕人细腻谦和的性格特点。有感于此,罗总认为“潮汕文化薪火相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崛起才能民族崛起,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潮剧’,应该为它们留下一席之地。”

  潮人馆,主要分为“潮汕人文大家”、“潮商”、“潮汕人与茶典故”,展示众多旅居海内外的潮人俊彦,以期宣扬潮人信、新、勇、谋的品格。从明清开始潮汕的商业活动都是由海上贸易推动,以民间贸易为主要形式。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潮汕人秉承大海之志熔铸了其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随着潮人向外迁移与发展,潮州工夫茶也跟着潮人的足迹传播,逐渐成为潮人的代表,成为潮商做生意的待客之道。

   馆中精巧的潮汕工夫茶十八件,可见罗总的独具匠心。其中的橄榄碳,更甚为奇特。面对笔者的不解,罗总说,老一辈喝工夫茶有很多讲究,他们用炭炉,采用的是橄榄碳,烧出来没有烟味;乌龙茶的泡法是半发酵,水温一定要高;炭炉上的砂挑是陶的,烧完后温度还是100摄氏度,泡出来的茶特别好。至于古代水烧开后为何要走七步,罗总经研究后认为,古时砂挑很烫,余热未消。茶童在煮水,冲茶师傅走七步,返回刚好水不会跳动。烧茶用水,则要求山泉水,溪水,较好是山泉水,而烧开水的温度必须是100摄氏度,泡出来茶香溢满茶室。笔者向往这种隐士般的生活,而现代人,又有几个可以真正平心静气喝一杯茶,谁又能够真正品茶?浮躁,让我们的情感和身心都极为粗糙。

  冲了二十多年的工夫茶,罗总一直在研究为何要高冲低斟。韩信点兵,关公巡城,是否哗众取宠的说法。但后来他发现是有事实依据的。低斟不会改变水分子,高冲会产生泡沫,低斟的茶喝起来口感更好。冲一杯工夫茶有很深的学问。

  从罗总那里,笔者明白了真正懂茶的,讲究品,品茶其实是内心的一种修炼,慢慢品,一小口,一小口,品各种滋味,香、甘、醇,入口经舌头触品,太大口不行,会烫伤。从医学角度来说,45摄氏度的茶水温度适宜入嘴。而茶叶也不是那么矜贵,令人望而却步。打铁师傅,甚至打石师傅同样可以边劳作边喝茶,渔民泡网捕鱼,一点闲暇,也可以一杯茶在手,闲看云起云落。茶,真是可雅可俗,它可以在生活之内,也可以在生活之外。

  令笔者惊讶的是馆内还设有一座“中国茶叶的‘黄埔军校’”——千好名茶商学院,该院旨在传播凤凰单丛茶900多年历史文化,把单丛茶送往五洲四海,让潮汕神韵赐福世界和平。 以“格物致知,一叶入魂”为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与行统一。以世界前沿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为依据,以培养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茶产业适用人才,使其熟练掌握茶叶品鉴、泡茶技艺、茶文化营销等技能,助力其快速成长。

黄柏梓老师为学生授课


 非遗传承人罗汉和先生传承茶文化

  当然,千好名茶,还是必须回归到茶上来。作为馆中之馆的潮茶馆,是茶博览馆中的重中之重。茶为嘉“木”,而单丛茶独产于潮州凤凰山,此馆系统地介绍“凤凰山人文景观与典故”、“单丛茶名种”、“单丛茶荣誉”及千好名茶系列品牌“凤凰传奇•一品单丛茶”的茶闻趣事。馆对外免费开放,经常举行各种茶艺活动,培养茶艺人才,以及普及茶文化知识。每每茶艺表演者在袅袅的古乐中举手投足尽显风雅,当一杯传递着天人合一韵味的工夫茶呈现在你眼前,或者当你静品轻尝,一股清扬之气在肺腑缭绕,澄明顿现,此时,你感悟到的,又何止是一杯工夫茶。人们往往在凝天地人之结晶,以其香之纯粹、味之纯朴、韵之纯厚的茶香中不知不觉任时间流淌。

  在展览馆的墙壁上,一棵老茶树的黑色剪纸引人注目,似乎映照在历史城墙上的剪影。而展示柜里,一些被破坏的茶树令人触目惊心。如果人类失去了木和草象征物的茶,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些滋养潮人族群的生命之水,这些不可再生物一去不复返,潮人还是浸透骨子里彬彬文质而锐意进取的潮人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呀!
  当笔者将忧虑的眼光投向罗总,他平和的脸上也有一丝的担忧,但随即他坚定告诉笔者,他心中有一个很深的情结,就是保护这些活化石,因为它们不可再生,是历史的珍贵记忆。故此他提出古茶树保护基金会,倡导大家一起保护古树,为后代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他在凤凰山认养了一棵宋种茶王, 并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祭茶仪式,唤起人们对古茶树的保护。

  在潮汕方言中,“工商”和“奸商”是同样的发音。罗总对这两个不同的词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奸商,是无奸不成商,人们误认为:做生意必须奸诈。其实正确的解读是,当今社会,工业没有制作好产品,就没有好的商业。“我经营食品三十多年,深深感觉潮汕企业一百年的历史,曾经取得的辉煌都与质量有关。”
   他渴望能通过合适的商业模式,让潮汕工夫茶走向世界,工夫茶哲学中的“和”,“敬”,“精”,“洁”,“思”有深刻的内涵,充满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够为更多人知晓,为创造一个平和的世界发挥一点点作用。

  “和”从大处说,是和成天下。”“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在汉武帝时代,张骞带着一支和平使团从长安出发,完成“凿空之旅”;六百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率领当时世界庞大的舰队,带去丝绸、茶叶和瓷器。茶叶在丝绸之路,充当了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等世界众多文明的和合共生。从小处说,是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
  敬:尊敬长辈,懂得感恩。有客人来,喝茶时彼此谦让,先把茶敬给客人,斟茶的人自己不能先喝茶。即使再多客人,也只摆放三个茶杯。以前喝茶是高级享受,主要出现在富贵人家,家里有茶童。少而精,才显得珍贵。另,三个茶杯成一品字,表达潮汕人对高品质,好品格的追求。其次,三在道家文化是多的意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洁:一为茶具洁净,讲究卫生;二为做人要有高尚品德,洁身自好。精:潮汕人的传统就是精益求精,如何冲好一杯茶,需要不断提炼。沏茶必须懂茶性,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冲泡法,何时出水,水茶如何结合也要研究。做人也一样,要懂人性,人与人之间保持尊重、敬爱。潮汕人在做生意,有利它精神,这与工夫茶文化一脉相承。传统的工夫茶不用公道杯,但却要求颜色一致,高低一样,必须用心去做。想要当领导,要一碗水端平,必须观前顾后。精,也可以说就是潮汕的工匠精神,比如潮汕木雕、剪纸、潮绣、嵌瓷、瓶内画、微书等,都是工匠精神的浓缩。正因为这样,以前汕头曾经出现过汕头电机厂、星群制药厂、罐头厂、公元胶卷,质量在全国都是上乘的,也培养了好多优秀的人才,改制后技术骨干分散到各地,都成为企业的主力。
  思:做人每日都要自省自思自修,孔子的学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罗总开始以为是每天必须内省三次,后来才明白是每天多次自我内省。夫妻之间,同事之间,也需要时时内修内炼品性心灵。

  一杯工夫茶,一部浓缩的潮汕文明史,折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仁智山水,千好名茶回味无穷

  凤凰山,其主峰凤凰髻海拔1497米,是粤东第一高峰。山上有茶园万亩,是我国著名的产茶区之一,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凤凰单丛,早在1982年便被评为全国32种名茶之一。
  凤凰山第二高峰乌岽山是凤凰山高的产茶之地,茶树生长地海拔在1000-1300米之间,终年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深厚,也因此令茶树在其缓慢的生长过程中形成了为人所称道的丰富茶多酚和芳香物质,却无须喷洒化肥农药。山上有3000多棵古茶树,其中一棵600多年的高龄,据说是宋朝皇帝避元兵追杀,逃亡此处留下的“宋种”黄茶香凤凰茶王,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风水茶”。千好名茶的宋种茶王就坐落其间,茶叶研究基地也在乌岽山。

  清明前夕,笔者和罗汉和先生等一行相约前往凤凰山。一路上,看到不少茶厂的广告牌树立路旁,千好名茶也不例外。 在汽车里,罗总和大家讨论的还是茶。对演示茶艺的地点起名茶缘或者茶艺,他一直举棋不定。笔者说缘,并讲出一套缘的理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讲究缘,万物因缘而聚,缘尽而散。如何经营好茶,其实也讲究缘。滚滚红尘,遇合分离,始终离不开一个缘字。但缘需要维系,需要不断去寻找结缘的契机。如何写好一句广告词,让茶能够一下子抓住顾客的心,也成了罗总时常思考的问题。比如现在刚刚解决茶缘或者茶艺的问题后,他又不断推敲“千好名茶”的广告词,是“好传天下”或者“千好名茶,回味一生,回味无穷。”令他颇费周折。但最后在笔者的建议下还是选择了“千好名茶,回味一生。”古语云:“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回味是口腔的味觉,也是对事情的回顾。“千好名茶,回味一生”,既是对其味道的肯定,也是浓郁的文化给人们留下的综合印象。人心浮躁,能够让你回味一生的,是生命中占据重要分量的东西。看似容易的词有时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推敲,更需要爱。 在潮汕,常听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很重的。

  不知不觉,汽车驶进一条弯曲的山道,已经到凤凰山了。山峰雾霭缭绕,山顶却还可望不可及。往山道右面看,是星罗棋布的座座茶山,隐隐约约,仿佛神仙洞府。越往上爬雾气越重,路越狭窄陡峭,路道打滑。能见度极低,冷不防就会从对面的转角冲过来一辆车,令人避之惟恐不及。原本开车的茶叶基地年轻的厂长感觉有点胆怯,于是将风向盘交给罗总。对罗总来说,山路并不陌生,当他决定要寻找属于自己的茶叶,便开始在这条路上摸爬打滚,从陌生到熟悉,从畏惧到喜爱,就如与高手过招,越险越能拨动自己的心弦,越是云里雾里,越是孕育仙机。罗总所选中的茶园,以及那棵令人魂牵梦绕的宋种茶王,就在雾霭深处,云山之间。

  历尽险象环生,又在雾气重重中偶遇一群披斗笠、穿透明色雨衣,露出鲜艳服装的采茶人,她们背着背篓,已经采茶归来,正匆匆赶往各个茶厂。她们是春天移动的山花,是山谷至美的翠羽, 至美至鲜嫩的茶芽,就在她们的妙手呈现。罗总告诉笔者,清明茶必须抢时间,才能有好的品相,制出好茶叶。

  不久,汽车便在一处山谷平地停下,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千好茗茶茶叶研究基地,我们将要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制茶方式,喝一杯还留取山雾、泉鸣、高山土芬芳的茶水,没有虫害只有仙气,更重要的是,叩访宋种茶王。
  下车,一落地,脚下便铺满绿绿的茶叶,散发清新的味道,“晒青”,笔者顺口而出刚刚学到茶道的词语。而不远处是山泉,从几十米的山崖倾泻而出,发出阵阵的轰鸣,虽没有齐白石先生“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中的气势,却也令人领略到泉的魅力。空气,有一股清冽的气息直达肺腑,深深吸气,浊世的尘埃似乎都随泉水而逝。抬头,更远更高处是乌岽山,它的髻就藏在云雾中,仿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妇,举手投足满是矜持。山上有几间房子,是山上人家的茶厂,却更像隐者修炼的佳所。在这里只需像一个隐者修炼的方式做好茶,就会给你带来丰厚的报酬。
  不过,我们必须先叩访宋种茶王。经罗总的引导,在海拔几百多米的山坡上,我们与它相遇。饱经风霜的它,在山风里摇动着身姿,欢迎我们的到来。摒弃现代文明的熏洗,它有一种超脱凡俗的淡定。

  只是,一部分枝叶已经出现干枯,岁月,如一把镰刀,切割着活泼的生命,但不灭的,是关于茶树的精神,从宋朝流传至今的品质。600多年不为人知,它在这山间无人也自芳,直到罗总立志让它走    进现代文明。老树青苔繁多,与自然与乌岽融为一体。它是凤凰衔来的,至今还保留着飞的姿势,却又不断固守,收藏历史,展望明天。钝尖的叶尖,是否要啄破尘封的历史,以锋利的笔触,书写600多年潮史春秋。它平滑的叶面,传达了多少信息,突兀的老干,经历了多少风霜?它乘载着祖祖辈辈的多少梦想,经历多少海上的狂风恶浪,随着一艘艘红头船漂洋过海。
  值得庆幸的是它依然在春风萌芽,三四片如凤凰的飞动,感触春的脉搏。它依然饱受雕琢,如玉,渴望成器。依然条索紧卷,结实,纯正,甘醇,耐人回味,细腻沉稳,有深深的山韵。谁能触摸它的香氛,谁又懂得它和光同尘?缕缕情思,笔者写下:《鸿渐于磐  叩访古树神》

我们盘旋在通往树神的山道
如攀行于古老的蛇山
神灵居住在幽深的腹地
鳞片油滑。设置拜谒的障碍
 
我们渴望跨上时间的骏马
提起现实的笔墨
描摹神圣古老的传统
但清纯的春光不容许精神的贿赂
它和石阶之鳞蟒构筑迷宫
与叩拜者玩一场测试灵魂之游戏
 
我们希望借助庄子之大鹏
击水三千
啄一叶青翠之春芽
洞悉凤凰的脉动
雾海帷幕结成不破之网
网住颠倒。网住我们眸光之痴妄
 
十字排放的柴堆
燃烧着未燃烧的火红
我们如一只蜗牛慢慢蠕动
爬行于打滑的历史
过去被前进逐渐抛下
 
我们没有找到高高的祭台
没有听到苍老的腹语
捆绑我们脆弱的灵魂
此时他端严
雾洗翠羽
梦想没有在时间之轮搁浅
伸展的虬枝。勾勒云天的蓝图
透骨神韵
击穿石头的沉默
苔藓之花。组合示现的密语
他坚实盘坐。延续700年的思想
与苍翠一体。无碍圆融
 
我们抚摸岁月的苍老
以之电击行将枯萎的内心
我们仰头如一只跪乳的羊羔
一滴纯净的甘露
为跋涉者。打磨智慧的光洁额头
 
我们五体投地。身语意合为一体
为醍醐灌顶的上师
喜极而泣


  缅古是为了追今。在千好茶叶研究基地,我们邂逅了凤凰茶叶制作传承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民,他的人生只有茶,一辈子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凤凰山。老人已经六十多岁,身材矮小,皮肤黝黑,对于山场选择、栽培、制作、品饮皆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延续几百年的传统被他铭刻在心,任何利益冲突都没办法阻止他内心的坚守。他认为只有独特的生长环境、独到的制作工艺才能真正产生好的茶叶。     
  虽然如今煤电已经普及,但每年在茶叶生长阶段,他都会跑老远去寻找木柴,在研究所的墙角,就堆了许多叠放整齐的劈好木柴。他也会经常跑去园里跟茶叶对话,从蚂蚁非常喜欢爬动的茶树开发出蚂蚁香等品种。对传统的制茶方式,谙熟于心,目前茶叶研究所已经配备了现代的整套制茶设备,大部分环节都可以通过机械制茶,但一些高档茶叶或者关键步骤老者还是喜欢采用古老的制茶方式,将一颗颗嫩芽经过杀青、揉搓,然后凭双手在火锅中反复、来回轻搓,搓成条索紧凑的“银针”。老者的坚守得到罗总的认可,通过长期的研究,罗总发现人与茶的零距离,接触,茶青的变化可以及时被观察、感觉。比如说做青时的重摇轻摇、多或少,炒青时青叶的柔软程度、冒出烟气的颜色、散发出的味道。即便机械产制代替手工制作是历史的必然,但坚持传统做法的基本要求,制作出具有传统韵味的茶叶还是他的追求。有感于老者的坚守,笔者写下了:
 《鸿渐于陵  炼狱。出花园》
走下高高圣坛
就必须投入另一场生死的历练
 
清明前后
一扇门被众绿推开
一套众绿步出花园的仪具。一个人木讷
虚位以待
 
木讷者只对茶叶说话
年年秋冬
他是一个走进深山的樵夫
砍柴。劈柴。
几十年肩挑梦想。脚接地气
 
年年四季
面前都是不变的茶瓯。茶叶
茶盘即棋盘。有格
闻香识棋道。致知
他容不得一只蚂蚁爬进耳朵
却因一群蚂蚁年年在茶树上下爬行
而名曰蚂蚁香
他遵循自然之道
坐拥香村
夏天。一杯蚂蚁茶
却没有热窝的感觉
山风逐渐风干他多余的水分
阳光和岁月。他被烘焙为一粒茶
话带异香
 
夜深。星光窥见
木讷者
姿态优雅。手脚飞动
开场就是一场艺术的狂欢
他软硬兼施
磨去众绿的稚嫩
掠青的齿轮。再现蹂躏的血红
杀青、揉捻、烘烤
逝去众多苦难历史页页翻起
一次次死去
圈圈年轮颤抖握笔
画出生命迂回清晰的路径
一片洞悉古今的叶脉
记录每一次可信的实修
 
清晨。鸟声穿过整片天色
一粒老茶斜倚酣睡
一群出花园者
浸在黎明的水
散发异香
表达了对老者的敬意,也是对罗总的敬意。
  刚刚制作的初茶味道如何?同行者异常雀跃。更何况这里有清冽的山泉。于是各种刚刚新鲜出炉的茶叶便摆放茶桌,由老者掌炉。大家围坐其中,无所不聊。老者只管一泡一泡换茶、沏茶,告知香型。

  据罗总介绍,喝茶讲究色、香、味,喝工夫茶还要讲究“喉底”,笔者不是茶客,难分伯仲。但觉啜茶后,齿颊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难以言状的味道。至于每种茶的细微差别,笔者便无法一一道来,只是同行的一位购茶者频频点头,品味时还合口屏气略作吞咽状,似乎享受名曲,并脱口而出:“山韵”。而笔者也终于明白了罗总一直强调“人在草木中”的含义。兴之所至,笔者不禁诗意盎然。

《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升华》
 孔雀优雅开屏
出水莲潮乐唤醒酣畅的沉睡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刀枪剑戟的肃杀之气
是生活放松前的警醒和气势
 
一盏灯。罩在泻影流光的屋顶
坐成三品的人。
弹起竹篱下的箜篌
闲聊田事。家事。国事。无事
生活的味道淳淳散发
 
一泓清泉与心怀乾坤的茶之舍利
浑然一体。水是叶。叶是水
一杯琥珀状的清汤
多变奇香。洗净身心的污垢
 
我们长出肉身的翅膀
行走如飞。出入众境
证悟了脱生死。无古无今的醇和




作者: 常平 、方雪丽

浏览: 次      



  •   本网站旨在传播弘扬世界美食文化,文章部份原创外其他故事源于网络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及内容不符,请及时拔打0754-88485995与我们联系更改或删除!


  • 最新推介
    • 云南高山野生竹笋

        在我国古代,唐诗是一种起源文化的另类代表,在唐诗的鼎盛时期过后便是宋朝的到来,于是便出现了宋词,当然宋词的出现是在唐诗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宋词却又发展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韵味。  并且在宋词中会出现笋的身影,尤其是在南宋诗歌中会经常性出现,可以说是宋代诗词诗歌的一种创新变革,同时也反映出宋代诗人跟唐代诗人创作心理变化的不同以及心态的变化。 ...

    • 吃了那么多年永和豆浆,你却不知道“永和”在哪?

      说起台湾小吃,你想到的是什么?炸鸡排,芋圆,还是……永和豆浆?  虽然听起来没有前两者那么诱人,但对于大陆吃货来说,永和豆浆无疑是最熟悉的台湾小吃之一。豆浆油条,蛋饼饭团,都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工作日早餐。   台湾永和豆浆店里的小吃  前段时间,我们去了台湾,想尝尝当地的永和豆浆,吃起来跟大陆是不是一样。没想到,竟然扯出永和豆浆的一系列身世秘密——  “永...

    产品推荐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ADD

    中国·广东

    15362309995 0754-82553777

    地址:中国 · 汕头